中秋節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,至今已歷史悠久。中秋這一詞zui早記載于《周禮》,因我國古時的歷法,農歷8月15日,正好是一年的秋季,而且是八月中旬,故稱為中秋。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節才成為了固定的節日。中秋節到了,跟隨樂信智測小編一起品味我國的中秋文化吧!
中秋節-祭月文化
中秋節核心的起源要素,是從上古時代就有的月神信仰衍變而來的敬月習俗,以及流傳幾千年的祭月之風,它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“祭月之節”。這個節日保存著先民古老的天地人和的哲學思考,蘊含著華夏子孫生生不息的敬月信仰。《周禮》中即有“中秋獻良裘”、“中秋夜迎寒”的說法,但那時的“中秋”只是單純的月令時間,并無節日之意。中秋成為節日,是唐宋以后的事。嫦娥奔月、金蟾玉兔、吳剛折桂的美好傳說,還有月餅起源與元末起義之事等等,無一不是附著在中秋節上面的美麗傳說,這些美好傳說與故事,又進一步豐富了中秋節的文化內涵。
中秋節-團圓文化
中秋節是一個團圓的日子,這個定義相信沒有多少人反對和質疑。這不僅因為月餅和月亮都是圓的,象征著團圓,還因為中秋蘊含著深刻的團圓文化。君不見,每年中秋,總有一些人不遠萬里、不顧路途遙遠、不計舟車勞頓,即使遭遇擁擠、堵車、等待等煎熬,也要回家,為的只是全家過一個團圓的中秋節。挖掘和弘揚中秋節中的團圓文化,發揚敬老孝親、感恩父母的美德,也是中秋文化的范疇。 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的祭月情感與和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的團圓期盼合二為一,奠定了中秋節日文化的基本內涵。
中秋節-美食文化
中秋節吃什么?答案當然是月餅。中秋節吃月餅,這是婦孺皆知的習俗。月餅代表團圓,代表美滿。在中國,中秋節吃月餅已經沿襲了幾千年,不論貧富老幼都要品嘗月餅。過去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香案拜月,圓餅、蘋果、葡萄等供品一應俱全。而貧窮人家也要在中秋節想辦法制作幾塊月餅烘托節日氣氛。因此月餅已經成為中秋獨有的美食,是中秋節的節日符號和文化標志。
可是除了吃月餅,中秋節還有很多其他美味,比如喝桂花酒,吃菱角、吃板栗、吃南瓜、吃糍粑、吃芋頭等等,雖然這些美食沒有月餅那樣聲名遠播,但是也代表著一個地區的美味和習俗。每一種美食都是一種文化,都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。那些各具特色的美味正穿過歷史的云煙,氤氳在每個人的心間。
中秋節-詩詞文化
中秋節開始于唐朝,在宋朝時開始盛行,因此在詩詞發展zui為繁榮的時期,中秋節就已經出現了,所以中秋成為了許多文人墨客爭先賦詩的對象,也出現了許多與中秋有關的千古詩作!zui著名的中秋詞莫過于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了,“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”,只要讀過詩詞的人就沒有不知道的,穿越了千年,依然是家喻戶曉,膾炙人口!
中秋賞月是習俗,而經過無數文人墨客的歌詠,月儼然成為了一種象征,尤其是在八月十五這個闔家團圓的節日里,那些遠在家鄉之外的游子只能以月寄托相思,這也成為屬于我國的特色文化。許多詠月的詩詞流傳至今,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財富!
花好月圓日,中秋喜相逢;明月寓團圓,祝福寄親朋!
樂信智測值此中秋佳節來臨之際,祝親愛的客戶及朋友們中秋快樂!闔家團圓!幸福圓滿!